上一主題下一主題
主題 : 大貓熊郵票 郵摺1本180元
豐源堂(集郵工作室)https://www.
級別: 討論區版主

UID: 1159
精華: 26
發帖: 24994
升級點數: 7142 點
金錢: 115324 金幣
在線時間: 4399(時)
注冊時間: 2005-09-02
最後登錄: 2024-03-08
樓主  發表于: 2009-01-19 13:00

大貓熊郵票 郵摺1本180元

歡迎大貓熊團團、圓圓來臺,中華郵政特規劃「可愛動物郵票—大貓熊」1組含郵票2枚及小型張1張,分別為大貓熊團團(面值5元)、圓圓(面值9元)及小型張(面值25元),訂於98年1月20日發行。

另為增添集郵樂趣與收藏價值,特規劃「可愛動物郵票—大貓熊」郵摺1本,內含前述郵票1全組、小型張樣張1張貼有5元郵票之預銷首日封及原圖明信片1組(3張),郵摺才25000本,又有樣張,值得珍藏......
]☆☆圖文版權所有☆☆ E_MAIL   [email protected] 編者按:本文僅供參考之用,並不構成要約、招攬或邀請、誘使、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,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,自行作出投資決定,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,概與編者無涉。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543645966105110/
級別: 榮譽會員
UID: 2847
精華: 0
發帖: 2635
升級點數: 1519 點
金錢: 10306 金幣
在線時間: 458(時)
注冊時間: 2006-02-18
最後登錄: 2025-02-24
1樓  發表于: 2009-01-24 07:22

引用
引用第127樓藏鏡人于2009-01-24 00:36發表的  :


郵票發行量應該是比照人口數  不是GDP
GDP越高 表示生活越好 用電腦,網路越多
郵票發行就越少


學經濟的人最喜歡討論(或玩弄)這種問題了
這種問題很明顯的,要從2個角度(所得效果,替代效果)進行分析

我們首先假設郵票的需求和郵票發行量呈正相關
也就是說,有多少需求,就發行多少郵票
這是一般郵政當局的思維模式,畢竟是以滿足大多數用郵者需求為前提
當然也有特例,但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之內

首先就所得效果而言,理論上,GDP提高,所得效果應該是正向的
也就是說,所得提高後,有更多錢去寫信,以及去買郵票來蒐藏
比方說,當一個人有1000元的時候,可能會寫2封信,再買2套郵票蒐藏
但是當他的所得增加到2000元的時候,可能會寫3封信,再買3套郵票蒐藏,郵票的需求因此而增加

再就替代效果而言,生活條件愈好,用網路的人愈多,因此寫信的人變少了,郵票的需求也相對減少

這2種效應必須透過統計分析,計算哪一種效應比較大,方能得出淨效果
級別: 榮譽會員
UID: 2847
精華: 0
發帖: 2635
升級點數: 1519 點
金錢: 10306 金幣
在線時間: 458(時)
注冊時間: 2006-02-18
最後登錄: 2025-02-24
2樓  發表于: 2009-01-24 13:03

引用
引用第131樓藏鏡人于2009-01-24 08:32發表的  :
就你寫的所得理論  如果在十幾二十年前  我就百分之百同意
就像台灣民國60~75年左右  人民收入已增加不少  但電腦不是怎發達的年代
當時郵票的發行量大概在200萬套左右  剛好符合那時代的需求
因為那時候寫信連絡比較多  寄信寄包裹  櫃檯補郵資都是貼郵票  郵票消耗快

90年代的經濟又比6,70年代好太多    台灣現在只發行個100萬套  大家就嫌太多
因為現在很多事物早就電腦化    寫信人口少太多  至於櫃檯補郵資  一張郵資券就全補足了
郵票消耗大減  不是GDP越高  郵票就發行越多  很多規則因電腦的產生而改變


這個很容易理解
60~75年代所得增加,所以郵票需求增加
90年代所得持續增加,郵票的所得效果理論上還是增加的
只不過人民又有錢購買電腦或其他先進設備,產生更大的替代效果,電子郵件(或郵資券)替代了郵票
最後的淨效果有可能是是負的,郵票的需求反而減少
上一主題下一主題
  » 郵資票品投資漫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