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日封列為正式項目,這是好事一樁。要鼓勵參展,免除參展費用或許是一種方法,但除此之外,是否還有更重要的事情?特別是一些年青的郵友,要去哪裡看最新的評審規則、指導要點?也許30年前是靠著口耳相傳,或是帶著紙、筆到相關郵學會抄錄,這些方法都不錯,很有人情味。但現在是21世紀的第18年,有一種東西叫作網際網路,這種東西是現代人溝通的主要媒介,我不知道諸公們有沒有follow到?包括中華集郵團體聯合會,以至於各直轄市、縣(市)相關郵學會,到現在沒有一個網站,提供最新的參賽資訊(也許有,只是google不到)。或許架設一個網站太過困難、經費不足,那也沒關係,把最新的評審規則PO上清清集郵網,讓大家觀看,應該難度不高吧?如果只把規則PO在少數幾個不公開的社群、粉專上,讓圈內人在那邊自嗨,有什麼可能吸引更多人加入參展?
先前小弟瞥見首日封評審規則的初稿,我們就來看一下所謂「首日封」的定義:
1. 黏貼郵票並銷蓋郵票發行機構首日郵戳之信封。
2. 銷蓋郵票發行機構首日郵戳之郵政用品。
3. 黏貼郵票並銷蓋發行機構首日郵戳之紀念信封。
4. 黏貼郵票並蓋銷郵戳使用首日之信封。
有時候國際性的評審規則,從英文或法文翻譯成中文,因為語言上的隔閡,大家看不太懂字面的意義,但至少可以直接去看英文版或法文版。至於一個國內的規則,有沒有必要寫得如此文言?老實講上面這4條定義,我不相信大家都看得懂。其中1和3有什麼差別?「紀念信封」和「信封」有何不同?「郵票發行機構」和「發行機構」有何差異?什麼是「郵政用品」?什麼是「郵票」?郵資票、營業郵資券、特製信封、便利箱(包)的郵資符誌這些算不算郵票?我相信對一個剛入集郵領域不久的年青人來說,這跟天書沒有兩樣。如今承認首日封的集郵界的合法地位,希望讓更多人能在展場上有發揮的餘地,但作風如果還是沿用過去,只會加速斷層,不要說是免費參展,就算每框補貼參展人500元工本費,恐怕還是難達初衷。